美术教师备课、交流的平台!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学 > 六年级 >

色彩的对比 李伟

2015年07月09日    作者: 李伟     本文已被浏览
色彩的对比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11册第一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区属小学,有27个教学班。学生主要来源于个体商贩和军人家庭。现在教授的六年级学生是从五年级开始接手的,在五年级的学习中我一直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关系很好。
学生情况:
学生人数为55人,因为是在微机教室上课,学生座位为并排,所以我安排他们自由结组,每组2-4人。
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结构:1、创设招聘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2、组织学生自学教材。3、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教材。4、学生活动。5、点评小结。
教学设计依据“自主学习”理论,结合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做了如下构想:《色彩的对比》理论性较强,内容可深可浅。课程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对比色的应用不是简单的铺陈两色,而需要在设色时对色彩的面积、明暗等关系进行综合考虑,最终完成一幅悦目的作品。
所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成为关键。在导入部分设置“招聘会”情境,意在将激励贯彻始终,督促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之后的学生自学教材部分因为教材文字浅显易懂,所以一带而过,以深入分析教材中作品的对比色应用为重点。但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层次不齐,所以在教学中并不强调学生的分析一定要多深入,学生对画面、对教师补充的知识理解多少,由他们自己的程度决定,在教学中并不强求。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色知识,学会运用对比色有目的的设计和绘画。
2.通过组织学生运用对比色知识分析艺术作品的色彩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动脑的习惯。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发展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应始终放在教学的首位,一个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并学会了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路。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目标2,在学生自学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后,对他们的观察、分析多加引导,对示范作品做适当挖掘,将非常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应注意学生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讨论增大他们思考的空间。
教具学具:美术教材、多媒体课件、微型计算机。
课堂教学实录:
《色彩的对比》教学实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版《美术》实验教材第11册第1课)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的生活和创业,那么找工作和参加招聘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疑惑地望着教师)。今天我打算模拟一个招聘现场,我来扮演负责人,你们来参与招聘,好吗?(学生感到很有趣,纷纷表示赞成)好,那让我们来试试看。
师:准各好了吗?(学生兴奋地回答:好啦!)现在就开始啦!教师展示标题“心达公司广告人才招聘会”。
师: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来到“心达”公司的广告人才招聘会现场,感谢大家对本公司的支持。我是公司广告部主管,请允许我先向大家介绍公司简况:心达公司成立于1980年,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工业,是一家个体私营企业。公司计划在2006年将产品打入欧洲市场,现招聘广告部职员若干,负责心达产品的广告设计工作。
师:我们的用人原则是择优录取,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将最好的作品展现出来。欢迎大家来公司工作,祝你们成功!(学生对教师的表现感到惊讶和满意,赞许地望着教师。)
新授:
师:首先,请阅读材料《色彩的对比》第4页,理解学习色彩的对比知识。阅读时请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阅读并出示思考题):
l.怎样在色相环中找出一组相互强烈对比的颜色?
2.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强烈对比色有哪些?            
3.运用对比色会产生什么样的美感?
师:有不明确的地方可以向我咨询,或者在后面的讨论时间与朋友们共同交流。现在就请开始吧!学生结合问题认真地阅读书中内容。
师:好,请先到这里。谁愿意将关于色彩对比的认识讲给大家听?你可以从3个问题中任选一个来解答。
生1:我想回答第1个问题:在色相环中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对比。
师:你回答得很好。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再解释一下呢?
生1:色相环中的每个颜色和它对面的那个颜色是一组强烈对比色。
师:这样表达很好。我希望大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答问题2和3。谁再来试试看?
生2:我想回答第3个问题。运用对比色可以便画面看起来很活泼、鲜明。
师:很好。那么,常见的对比色有哪几组呢?
生3:有红和绿,黄和紫,橙和蓝。
师:好的。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色彩对比的知识,那么它在实际设计和绘画中又是怎样应用的呢?(教师出示并阅读)材料中的作品都分别采用了哪几组对比色?你对哪件作品最感兴趣?它的对比色是怎样运用的?大家可以自己先思考,然后和同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们思考片刻后,陆续地开始讨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发言并做适当提示和引导。
师:好,我们先停下来,好吗?谁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1:我看不太清最上面的餐具的细节。但它颜色很漂亮,让人有食欲。
师:那它为什么让你感到有食欲呢?红色的小果子和盘子中的绿色糯子瓣儿形成对比,很鲜艳,看起来很好吃。另外黄色使画面看起来很明亮。
生2:下面的说明说,是蓝色和橙色对比为主。橙色是不是就是指桌面哪儿?学生纷纷赞成,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主要是蓝盘子和桌面的对比,看起来很鲜艳……黄色和红色看起来更明显……
师:我可以说两句话吗?(学生安静下来)。刚才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每个人对色彩对生活的理解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角度,没有关系。这组餐具确实采用了红与绿、橙与蓝的对比,但大家发现了没有,黄色出现时并没有紫色出现,为什么黄色还是看起来很明显、很鲜艳呢?
生3:它本身很明亮,很鲜艳。
师:这是原因之一,回忆一下,还学过其它的对比知识吗?
生4:明度对比!黄色明亮,蓝色暗。
师:对!黄色明度高,蓝色明度低。大家在运用强烈对比色做设计时,不一定给每个颜色都安排上它的对比色。只要有一组主要的对比色出现就可以了。其它的颜色也可以出现,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它所占有的面积。
师:关于其它的画面,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1:我觉的高山童话也用了明度对比。
师:你说的很对。明度对比是很重要,但我建议大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色彩的对比上,好吗?
生2:这幅画主要用了红绿对比。
师:对。你注意到了吗?哪个颜色更多些?
生:红色。
师:我们在设计中也应该注意,对比色往往不是等量面积的运用,应该以一个为主,这样才能使画面统一而不散乱。
师:还有谁愿意再说说?
生1:我喜欢《锣鼓喧天庆新年》。它用了红与绿的对比,使画面看起来很热闹。
师:分析的好。你把颜色的使用和气氛的表现联系在一起。大家在一会儿的设计申中,也可以适当考虑自己的画面需要什么样的基调,根据需要来选择对比色。
师:今天的讨论先到这里。关于《色彩的对比》所介绍的知识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现在可以提问。学生们表示没有疑问。
师:相信大家对色彩的对比己经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那我们还等什么呢?请按照制作要求现场完成设计工作。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地方尽管提出,我会尽己所能地为大家提供方便。(教师出示制作要求,请学生阅读)为了能够被公司选中,请大家加油!
制作要求:
1.打开“我的文档”文件夹,找到“心达广告招贴”文件夹。
2、在各选的文件中任选1-2幅进行填色。填色之前请先思考并确定主色调及其对比色,每填一色时请考虑它与主色调的关系,以及它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作品完成后请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的“招聘作品”中。
4.如果对自己的作品满意,请上传至教师机。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重点解决操作问题和设计中对比色的选用和安排。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完成两幅作品,但对不加思考只图快的操作表示否定并加以引导。
作品展评。
师:好,时间到。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的作品。(快速出示学生上传的作品,在学生发出赞叹或异议的作品前停留。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并弥补不足。)学生作品的主要优点在于:1.都能使用对比色,并大胆地添加其它颜色,画面效果较好。2.个别学生敢于突破习惯用色,大胆选用具有表现力的颜色。例如,将背景设为黑色,将苹果设为紫色等。缺点在于:1.对于色彩的面积把握不准确,画面色彩鲜艳但不够美观。2.对主要对比色外的颜色滥用导致尊面色彩活泼但显散乱。
小结。
师,大家的精彩展示让我看到公司的光明前景,我将把你们的作品上交公司,请在下周听候公司的回信。再次感谢大家来到招聘会现场,今天的招聘会到此结束。希望我们能在公司再次相见。谢谢大家,再见!
教学反思:
冀版《色彩的对比》中对比色的知识难度降低,学生只需了解在色相环中相对的颜色放在一起会产生强烈对比。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比色的知识,所以教学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的讲解,转而成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用引导自学的方法,就可以缩短学生了解强烈对比色概念的时间,将学生的分析过程放在小组、班级讨论申,使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和深入程度得到了加强。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播和启发,使学生意识到要完成一幅好的作业,需要有目的、有方法,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应”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比较早熟,而且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后,对于能力部分的培养我未做统一要求。学生的分析首先在小组中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思考的积极性,给了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因为思考比较成熟,学生敢于发言,对教师的提示领悟很快。
同时,教材中示范作品很多,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再班内发言,增大了学生的分析量;而班内讨论时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有重点的分析几幅图,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上一篇:色彩的对比 刘丽霞     下一篇:没有了
河北美术出版社 | 联系我们 | 网站简介
版权所有:美术教学资源网 咨询电话:0311-85915046 冀ICP备12016095号-1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