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备课、交流的平台!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学 > 七年级 >

学会用线说话 张晓非

2015年07月08日    作者: 张晓非     本文已被浏览
教材分析:
    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造型语汇。在大自然中,物体的外型、质地、机理,都是由“线”构成的;在美术作品中,“线”是最主要的艺术语言,它能用线的粗细、长短、曲直、开合、持续等,表达作者的视觉感受、再现物象、传达情绪等。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对“线条”都情有独钟,不断探索“线’’的造型表现规律,同时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观点,形成个性化的表现风格。
教学设计意图及特点:
    “线”是学生既熟悉,又难表现的艺术语言,平时可以毫无意识的信笔涂鸦,但要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审美情感、主观臆想,就要让学生认真的学习艺术表现方法、“线”的性质、作用和情感的表达;就要启发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创造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设计特点:
    1、感性认识: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展示“线’’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了解“线”的特性和表现方法,  了解“线’’的具象、抽象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线”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2、实践创新: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给“线’’插上想象的翅膀所产
生的乐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引导
下,通过学生的实践创新,展示学生灵活的思维活动和夸张的“线条’’表现能
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创新、实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  了解“线”在艺术语言中的重要作用。
2、  了解“线”的种类。
3、  了解“线”所表达的情感。
实践与创新 1、  通过对“线”的欣赏学习、让学生掌握“线”的内涵,激发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开发学生潜在的
美的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1、相关图片。
    2、电教设备。
学生:1、教学课本
    2、绘画用具(铅笔、彩笔、画纸等)。
作业要求:
    1、  用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完成作业。
    2、  要大胆、夸张、毫无拘束的、异想天开的对作业进行加工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感性认识阶段
一、导入新课
先用“学会说话”,导出“文学语言”和“艺
术语言”的区别。
通过绘画作品(P8彩图)和学生的讨论,找出艺术语言中起主导作用的“线”。
二、线的应用 
美术不单单是绘画,所以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美术的种类和“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1、  绘画:东方(P11彩图  略) 
西方(P29彩图  略)
2、  雕塑:(P5彩图  略) 
3、  工艺:(P7彩图  略)
4、  建筑:(P39、40彩图  略)
5、  自然:(P17彩图  略)
三、“线”的种类及情感:  
1、  水平线:平坦、开阔、安静等;
2、  垂直线:高尚、权威、庄重、硬直等;
3、  斜线:活跃、不安定、运动等;
4、  曲线:优雅、柔软、含蓄等。
“线”的感觉:参考作品(P12上图)
通过对“线”的讲解、讨论、观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线”的应用、“线”的种类、“线”的情感,使艺术语言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随时得以应用和体现。 
实践与创新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改变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师生互动,老师提供具象图案,学生填加抽象的“情感”,或学生出题老师作画。
作业:赋予生命的“线”一一以具象与抽象相  结合的形式,用“线”完成多幅表现情感的画像。 
要求: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师生互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创新。
展示评价阶段 对学生作业进行展评,要尊重学生的创造,老师要提出引导性的意见,同时还要注意知识评价与人文评价的结合。 评价中要牢记“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批评”的原则,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应当看作是“美丽的错误”,但要绝对的尊重知识。
 

上一篇:好玩的陶艺 孙学娅     下一篇:流动之美 刘润清
河北美术出版社 | 联系我们 | 网站简介
版权所有:美术教学资源网 咨询电话:0311-85915046 冀ICP备12016095号-1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