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备课、交流的平台!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学 > 三年级 >

我的童年 李雪彦

2015年07月09日    作者: 李雪彦     本文已被浏览
我的童年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5册第18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小学,有15个教学班。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很重视学校的美术教学。我校学生主要来源于学校周边的一些工人家庭和个体商贩家庭。学校各项教学工作都从学生入学抓起,采用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教学。同时,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课外小组,很快把学生引领入艺术殿堂,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通过各年级系统的教学,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有所获、得其乐”,通过几年的美术教学,我校学生的美术水平明显提高。
学生情况:
教学实际中学生的座次没有特殊变化,也没有分组,我认为这样己可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而且平时教学中班级的作为不可能每节课随意改变的。
教学设计思路: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范畴,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写生、创作方法,就离不开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从哪里进行评述,怎么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这节课的重要任务。
本课的基本脉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艰苦岁月》引导学生欣赏+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学生自主选择性的进行评述练习+进一步感受美术的魁力一自然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主要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
一、学习评述的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引导和板书的解释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一个方法,帮助他们解决不会欣赏的尴尬,并在个过程中适时播放课件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使他们进入作品,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与作品产生共鸣,将课堂难点解决。
二、运用评述的方法来欣赏作品。同时出示几幅作品,让他们自己做主选择,使他们能对本课继续保持高度的热情,用学过的评述方法小组形式的进行的培养,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评述的水平。
三、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通过大量的欣赏初步了解绘画艺术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之上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讲授与鉴赏讲评结合的形式,紧密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变化,积极迎合鼓励他们,给学生自主、互动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规律的探索,提高其审美素质。
教学目标:
1.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感受其艺术特色。
2.能口头或用简短语言描述出自己对艺术品的感受。
3.让学生喜欢欣赏美术作品。
教具、学具:
教具除了教科书外,其他图片资料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另外我选用了部分上届学生的学具是自带童年为主题的作品作为欣赏资料,因为是欣赏评述课所以没做特别要求。
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童年》教学实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版《美术》实验教材 第五册第18课)
我精心准备的课就要试讲了,我的心忐忑不安的,欣赏课在美术中是比较难上的,学生能配合好吗?希望一切顺利吧。“铃……”上课了,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微笑地走上讲台,学生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看着他们我一下增加了信心,好开始吧!
“同学们又到了上美术课的时间了,今天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我边说边走到学生中间,你几岁了?”
“我八岁了!”
“你呢?”我又走到一位同学的身旁,低声微笑的询问。
“我九岁了!”“老师,我八岁了”……学生受气氛的感染争先恐后的介绍起来。
“是吗!你们都是八、九岁呀,老师真羡慕你们,知道吗你们现在这个年龄正处在美好的童年时期。”我很自然的引入了课题,看来开头进行的还不错,接着进行。
“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是快乐的,下面让我们走进童年,去体验一下童年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出示了用学生照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当然他们是不知道的。”“哇!看那是我!”学生一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上,那兴奋劲儿不与言表。“看这是谁?你在干吗呢?胖胖的真可爱!”我被学生感染了,和他们一起融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中。学生的眼、脑、心充分的被调动了起来,直到结束还意犹未尽。我趁热打铁说:”我发现你们真是太可爱。看着这一张张童年的笑脸一定勾起了你们不少的回忆吧,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我有一次一不小心把鸡蛋扔到了阿姨的头上。……”
“你阿姨生气了吗?”
“没有,懊,应该是哭笑不得。”
“我小时候肚子很饿,趁妈妈没注意,拿了个红红的东西就往嘴里放,结果那个是辣椒,把我辣的当时就哭了!”学生边说边比划,生动有趣。
“能想象出你当时的表情,下回吃东西一定要小心呀!”一个“偷吃辣椒”的小故事引发学生更多关于自己天真无邪童年的有趣回忆。
“剃阴阳头。”“吃鸡蛋不剥皮。”“拔鸡毛被鸡追。”……
“原来你们的童年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呀!”
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沉浸在对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正是时机。我按照设计进行第二个环节——“欣赏分析作品”我稍做停顿后强调说:“知道吗,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童年也是如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们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吧!”出示《艰苦岁月》的图片。“这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你们先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看时可以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看谁看的仔细。”说到后面时我有意一字一句,并加重语气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看的时候我往黑板上板书了——描述。刚转过头,一个小手就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好吧你说说看,说的仔细一点。”
“我看见一个老战士在吹笛子给小战士听。老战士吹的特别入神,小战士听的入神。”他的描述较概括,我想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观察去描述,于是我有意的引导他们深入观察,“刚才这位同学只说了整体,下面谁还能从局部具体的地方再说说,比如:“表情什么样?衣服什么样?他们的姿势呢?”
学生恍然大悟,从而开始注意细节了。一看老战士和小战士的衣服就很破旧,而且他们都没有穿鞋。
“老战士的年龄一定很大,你看他脸上的骨头很明显,皱纹很多,手也很粗糙。而小战士的脸和胳膊就比较光滑。”我及时指明了颧骨的位置 。
“老战士好像坐在石头上,他吹笛子的表情很认真,很投入。小战士坐在地上,靠着老战士的腿一手托着脸,一手拿着枪,眼睛望着前方,听着也入迷了。”
“不对,小战士是抱着枪,他抱的是步枪,他还是小孩呢,你看枪比他还高呢。我还知道他们是红军,我认识他们的帽子,是八角帽。”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更加活跃、回答更加踊跃。我也被感染了。及时的给予了肯定,“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识太丰富了,从帽子上就能判断出他们是红军,真厉害!我们在观察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整体,还要看细节,这才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的地方。我们刚才介绍作品的方法就是描述。”
我接着说:“这件作品表现的是战争年代红军的生活,看了这件作品你有什么感受?”“你还看过那些描写战争影片?”并板书上    ——感受。
“我觉得他们的生活一定很苦,他们连鞋都没有,衣服也很破”
“我觉得我们太幸福了,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而小红军还那么小,就离开父母,去打仗了。”
“他们的生活太艰苦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好,我很惭愧,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红星闪闪》、《小兵张嘎》、《地道战》等,学生看的片子还真不少。看样学生己经融入了作品中,为了加深他们的理解,我准备播放一段关于红军生活的影片,“老师这也准备了一段来看看吧!”
学生一下就被影片中红军战士艰苦的生活打动了,看到红军战士被冻死在雪山上时,他们不由自主的发出惋惜的叹息声,当他们看到红军战士因为没有东西吃,被活活的饿死时,他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我趁机引导,“红军当时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表现?”学生有的说画战斗情景,有的说画过雪山草地怎么艰苦。听到这,我话题一转,“那我们看作者是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来表现的?”听我一问,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又回到了作品上。
“老师,作品中的红军在悠闲的吹着笛子,好像很轻松!”
“对呀,没有战斗的场面,他们脸上也看不出痛苦,像是在休息。”其它的学生也附和着说。
“对了,这就是作者的独特之处,这是潘鹤参加中国建军30周年美展的作品,当时很多画家表现的都是战斗的大场景,只有潘鹤用了红军生活的一个小细节,它以小见大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革命精神,它动人的形象激起了观者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艺术感染。”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同时更加期待着下文。
“你觉得这件作品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我问题刚一出口,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了,“这件作品最打动我的是他的形象,你看作者把红军战士的样子、动作刻画的那么逼真,这和他平时观察一定分不开。”
“这件作品最打动我的地方是红军战士的表情,那么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一点都不害怕,还能苦中作乐,我很佩服他们。”
“你能看出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我紧接着问。
石头、木头、泥、铁、铜。学生说出了很多种答案,学生对雕塑接触较少,认知能力有限,我及时总结到:“其实雕塑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材料体现了作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我们这件作品是一件铜雕,你觉得用铜来做怎么样?”
“铜的颜色是一种黄黄的,旧旧的感觉,比较符合红军的年代。”(沧桑感)
“铜比较硬比较结实,就像红军一样勇敢,不怕牺牲。”
“铜不象石头那么怕摔,它可以折 (有韧性),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我很惊讶,本来只是让学生知道不同材质,其他方面我并没注意太多,没想到他们竟分析的这么好,“大家分析的很不错!通过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和我们的分析认识,我们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又板书上了——理解。
我接着问:“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一个学生自由发挥的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精彩的回答。我最后板书上——评论。
“同学们”,我手指着黑板,“刚才我们用到的这四个步骤,就是我们欣赏作品的一个方法。”当我说到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不由得“奥”了一声,看样大家都了解了。”下面你们再仔细看看这件作品,这回看谁能当个小小讲解员,把这件作品完整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按着刚学的步骤进行。”
同学们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唧唧喳喳地小声议论起来。一会儿一个小手就举了起来:“这件作品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潘鹤创作的,作品表现的两个红军战士,老红军坐在石头上,正在专注的吹笛子。他颧骨很高,脸上的皱纹很深,赤着脚,身上的衣服很破了。一位小红军依偎在老红军的身边,出神的听着。他一手托着下巴,一手抱着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的步枪,小红军也赤着脚,身上的衣服也很破了。战斗的岁月非常艰苦,可是他们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他们相信一定能打败敌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说的头头是道,我不禁的为她竖起大拇指,真让人刮目相看!先前的担心看来真是多余,我内心感激学生们的出色表现。
该让他们试一试了,接着我又出示了两幅作品:《百子图》和《又一个二分》,用它引导学生巩固刚才学到的欣赏方法。我说:“刚才你们的表现真是出人意料,我这里还准备了两幅,你们就用咱们刚才学到的方法也给分析一下吧。”“好!”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们先小组分析,喜欢《百子图》的到这两组,对《又一个二分》感兴趣的去那两组。注意一定要看的很细,不要放掉每一个细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不同,把他们有意的分到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分好组后,很快进入了主题,他们有的凝神思考,有的互相商量,有的组为了一个问题争的互不相让,我也走进学生中间,对他们的分析提出看法。
时间差不多了,我走上讲台,组织学生坐好,询问到:“哪组先来讲讲?”我话声刚落立刻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我们组先说吧,我们组讨论的是《百子图》,画面中有许多的小孩,他们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捉迷藏,还有的在玩老鹰抓小鸡,和我们现代的游戏差不多,他们的表情都很高兴。”
“我补充一点,他们的头发有很多种,衣服好像是古代的,颜色还不一样。他们玩的很快乐。我特喜欢这张画。”
我及时总结:“说的真好!通过这一幅画,我们知道了古代儿童的衣着、发饰、游戏以及生活状态,它传达给我们这么多信息,让我们感受到了欢乐。你们觉得这张画好在哪?”
“我觉得构图挺满的,整张画一点也不空。”
“我觉得人物好,你看这么多小孩他们的动作都不一样,而且动作画的特别像。”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提议:“你们能不能把你喜欢动作模仿一下。”
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一边观察画上的动作,一边伸手比划着,不一会就有几个大胆的学生上来模仿了,他们夸张的表情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模仿的目的是了解观察的重要性,我趁大家兴致正浓时,引导道:“看,他们做的动作和画上的是不是很像,作者画了这么多的儿童,每一个儿章都有各自的动作,可见作者观察多么到位,希望你们今后也能认真观察生活,把画画的更棒!”听我一说,许多学生频频点头,看来他们己经明白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吗?”
“喜欢小孩吧?”
看着他们询问的眼神,我解释到:“《百子图》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题材,百子有百福的意义,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整幅画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百子图》的形式很多,表现的方法也很多,这幅只是其中的一种。”
我用询问的口气说:“我们一起来看看下一张画吧:”出示《又一个二分》的图片,“谁来说说?”
“画上是一个小男孩,他可能做错事情了,垂头丧气的站在那,他的妈妈很生气。姐姐和弟弟也很生气。”
“他弟弟好像在嘲笑他。只有小狗不生他的气,趴在他身上想和他玩。”
“小男孩穿着大衣,手里拎着一个书包,书包还坏了用绳绑着,可见他一定调皮。他妈妈头带蓝色的头巾,穿着红色的围裙,做在椅子上。”
“他们是在家里,画家画的非常像,表情也很逼真。”……
其他学生积极地补充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你们知道二分是什么意思吗?当时他们的考试是以五分为满分的,二分就是不及格。
“原来是小男孩是没考好。”他们恍然大悟。
“前苏联画家列歇特尼夫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孩子又得了一个二分后内心的愧疚,以及母亲的担忧,姐姐的不满和弟弟的嘲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讲述起来。没考好的遭遇谁都有,这个问题一下使学生和画产生了共鸣,纷纷把那些不愉快的事情一股脑的说出来,我认真的倾听着。
最后,我语重心长的问到:“那通过这幅画你懂得了什么?”
“爸爸、妈妈经常为我们操心,我不认真学习他们会难过的,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后不能在贪玩了。”
我稍做停息总结道:“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表现童年的作品,大家分析的都很好。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角度,感人的画面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传递出自己对童年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童年的作品吧!”我播放放了大量关于童年的不同作品,引导学生静静的看。学生们的眼睛一亮,这些作品让他们感到亲切,也让他们感动,更容易打动他们,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看看时间己不多了,我准备进行下一环节
“原来童年的点滴小事也可以表现的如此精彩。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用画笔记录下了自己的童年,谁愿意把你的作品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学生走上讲台,当把他的作品往实物投影仪上一放,立刻引起一片惊呼声:“哇,好棒啊!” 他骄傲的说:“这是我在医院补牙,我躺在椅子上张大嘴,医生往我嘴里打上麻药,然后用一个大钳子拔,我是男子汉一声也不哭,医生都很佩服我。”
看着画中那生动的形象,我心里也暗自赞叹:“太棒了!”
他刚说完,就又有同学拿着自己的作品蹦了上来,“我画的是我和爸爸……
同学们都争着想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看着那一张张略显稚气的画面,听着他们对童年的描述,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充满感情地说:“童年是风车,童年是花朵,童年是爷爷胡子里的故事,童年是妈妈背上的歌谣。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这么多表现童年的作品,我想你们一定对童年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你们可以把对童年以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用笔记录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童年的歌声来结束这节课吧!”《童年》那欢快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学生和我都不经意的哼唱着,课就在歌声和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了。
教学反思:
美术欣赏课一直是美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一是教学资料少,上课时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其二是学生接触的美术作品少视野不开阔。美术欣赏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学生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说出所以然,因此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个头痛的问题。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环节。
1.置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变单一的说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这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布置兴趣作业,可以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延续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感到在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部分,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教学的后半部分由于时间关系过于仓促,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好的安排好教学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以及时间的分配。在学生的赏析结果上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还存在不少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分层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上一篇:用线造房子 丁凤红     下一篇:蔬果巧打扮 于丽敏
河北美术出版社 | 联系我们 | 网站简介
版权所有:美术教学资源网 咨询电话:0311-85915046 冀ICP备12016095号-1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