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师备课、交流的平台! 

站内搜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中学 > 八年级 >

虚心有节——竹 陈伟红

2015年07月03日    作者: 陈伟红     本文已被浏览
虚心有节——竹
 
课题:《虚心有节——竹》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冀版 8年级上册第六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自建校初就以‘创办规范有特色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宗旨’,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较为重视音、体、美教学。我校的生源主要是县城及周边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没上过正规的美术课,美术知识掌握的较少。但他们的学习热情较高,一切都感到新奇。面对这些学生我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领会美术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他们去认识美术,认识美术在生活申的重要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同时也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多方搜集素材制成课件,融音乐、诗歌、故事等于美术教学中。让他们在欣赏、学习绘画作品及技能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同时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给每位同学提供发言、展示的机会,并根据他们基础,能力的不同对作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试一试就能达到要求,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同学们在美术课上感到学习的轻松快乐,并在老师关心鼓舞下健康成长。
学生情况: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审美能力及美术知识与技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没有分组,座位也没有特殊变化,我认为这样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设计思路,
基本脉络:由四君子画导入,然后是谈竹-观竹-赏竹-画竹。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其中蕴涵着我国: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等,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爱国热情的良好时机。首先我由多媒体课件“四君子画”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绘画原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然后通过谈竹、观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认识到生活是我们学习与创作源泉。再者通过欣赏画竹经典作品、画家故事及咏竹诗词,引导同学们在欣赏中国画笔墨情趣的同时体会它的形式美感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画家的品格与画中竹的精神是融拘一体的。他们在音乐声中品评着中国画,品味着竹之精神,人之品格,品味这其中道理。崇敬之情油然而升,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画竹的热情。最后教师示范画竹方法,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同的方法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欣赏为主,教师讲授点拨为辅,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关注绘画程式,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赏析经典画竹作品,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2、了解画墨竹的基本方法,欣赏与竹有关的文学作品,体会我国文化中竹的精神内涵。
3、通过练习和创作,抒发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欣赏画竹名作及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及竹的精神内涵,初步了解画墨竹的基本方法。
教具与学具:
教科书、图片资料制成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带毛笔、墨汁、生宣纸,调色盘等。
 
课堂教学实录: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创新,积淀了我国绘画艺术的精华,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在世界艺林独放异彩。
在花鸟画发展中有着“四君子”的美誉,我们大家谁知道“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同学们大眼瞪小眼,有的同学直摇头。我微笑着,随即运用多媒体出示《梅》、《兰》、《竹》、《菊》四幅画,同学们惊奇地看着,还小声说着。我边展示边说:“梅、兰、竹、菊便被称为四君子,何为君子?何为小人?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谁来说一说?”同学们非常积极的举手。
于聪大声回答,“君子就是有高尚品德的人,小人就是品德败坏的人。”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
我赞许她说:“非常好!现在我们大家欣赏一下儿这几幅画,然后思考:他们有着怎样的品质?大家可以讨论。”同学们小声讨论着,不一会儿,便有几个同学举手。
王洋回答:“梅花、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竹子高风亮节。”
赵聪抢着补充:“兰花高洁,竹子有气节,坚忍不拔。”
我没想到他们能回答上来,心里非常高兴。我肯定地说:“大家回答的很好!从这些画中我们感受到,画家们在表现美好自然的同时还赋予它们精神,他们常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性格和品德赋予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以自喻,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愿望。这体现了中国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同学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多媒体出示课题:《虚心有节——竹》。(同学们在我讲解的同时不住地点头,显得很高兴,好象他们已知道。)
我接着说到:“竹子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现在我们大家搜索一下儿自己的记忆,竹子长的什么样?它的生长有什么规律?”同学们开始小声议论,陈刚好象很有把握地举起手。
“我家原先种过竹子,叶子长尖,竹干是一节一节的。”陈刚大声回答。
我接着又问:“一个叶柄上有几片叶子,竹节是等长的吗?”同学们一片茫然,有的不住的摇头。
看了同学们的表情后,我心想:看来谁也没有把握。然后我说:“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应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它是我们学习和创作的源泉!”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似乎明白了什么。
紧接着我说:“好,现在我们共同欣赏一下生活中的竹。”同学们的眼睛陡然一亮,音乐声中展示着我搜集的不同竹子的图片。我边引导他们认真观察边简单介绍各竹子的名称。同学们感觉很轻松,一边欣赏一边议论,寻找着规律。
“好,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对竹子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现在谁来说一说?”
“竹节不是等长的,越来越长,一个叶柄上有俩片叶子的、三片的,不一样。”王峰回答。
我微笑着说:“看来,同学们还是很认真的观察了,但由于图片上的竹子不太完整,我们没有发现竹节是由两端向中间渐长的。不同种类的竹子,它的叶片形状、个数是不同的。不管在生活中,还是绘画时我们都要认真观察。好,现在我们来欣赏经典作品。”多媒体出示清代画家郑燮的《墨竹图》。”
郑燮其人、其画,其诗,其事流传较广,而且是人品与画品结合的典范。对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竹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很有帮助。出乎我的意外,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是:郑板桥的作品。看到同学们热情极高,我趁势又问:“谁还知道的更多?”有一位同学毫不犹豫的举起手。
“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因为救灾荒中的百姓,被小人诬陷而罢官,罢官后靠卖画为生。一生贫寒,但从不为富人作画。”李萌的回答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被郑燮的品格所感染。
我也被他感动,为他鼓掌并热情地说:“真没想到同学们会有如此广博的知识!我们每个同学都应像他一样博览群书!从这位同学讲述中我们感受到郑燮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酷爱画竹,借竹来隐喻自己的品格,抒发自己的心志。现在,我们大家来欣赏郑燮的《墨竹图》。”我边说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首先我们看作品中的竹与我们生活中的竹一样吗?不一样,(同声说)对,画家在取材上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大家再看一看,画面除了景物外还有什么?同学们很快说出还有诗句、印章。我鼓励大家说,你们观察很仔细,中国画正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渗透着我国的文化与人民的智慧。现在,大家感受一下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让同学谈一谈。他们边看边讨论,还有的同学在写着自己的感受。不一会儿,便有同学陆续举手。
于聪说:“他画的竹子修长,亭亭玉立,墨色浓淡相宜。”
王萌接着说:“画面申竹子长短错落有致,表现出了竹子的傲气风骨。”
同学们为他们的发言鼓掌。
我接着说:“竹的精神品质不仅被画家们一代一代所描摹,而且被许多诗人,文豪所咏颂。谁知道咏竹的诗词?”我刚一说完,同学们便纷纷举手。
李立背诵:“《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看着同学们热情很高,我就让他们共同背诵了一遍。接着我在他的另一幅墨竹《竹石》上配了他的《潍县暑中画竹》诗,同学们边欣赏边吟诵,深刻体会着人之品格,竹之精神,在诗情画意申感受着中国画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对国画的热爱之情。
接着我又展示了宋代画家文同的《墨竹图》,清代画家罗聘的《竹石图轴》。
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比较它们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画面给你的感受怎样?同学们非常新奇地观看着、比较着,过了一会儿,我说:“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儿。”有的同学便热烈的讨论起来。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手了。
赵鹏飞先说:“这两幅画表现风格不同,画家文同的画运用了墨色的深浅变化,而且表现了细节,感觉很真实。画家罗聘是用线的形式表现的,用笔锋锐有力,更能体现竹的精神。”
于洋紧接着说:“画家文同画的竹子和别的不一样,他画的是一枝倒垂的竹枝,画面生动真实。画家罗聘表现了竹的挺拔,而且能感到它迎风招展,富有动感。”
听了他们的发言我高兴地说:“他们说的好不好?”同学们同声说: “好!”接着我又说,“他们分析的很好,现在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下画家文同,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出自他,我们共同读一下儿课本小资料。”同学们非常专注地读了一遍。我说:“从中我们有没有悟出一些道理?”
于聪说:“我们只要认真观察生活,积累经验,就能取得一定成绩。”
王萌说:“绘画是这样,我想,无论干什么只要作到心中有数,就能顺利完成。”
“好!为他们鼓掌。”我说,同学们掌声雷动。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我接着说:“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很多知识,深刻感受了墨竹画的魅力,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表现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们大家想不想画一画呢?”学生们大声说:“想!”
我粘好宣纸,示范竹的画法,边画边总结叶子可归结为“人”、“个”、“介”,“分”字形。画竹干时注意由两端向中间渐长的规律,中锋用笔。画竹枝时,行笔要大胆爽快,墨不要太淡,注意控制水分。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画法,以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最后,指出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且多媒体出示画家郑板桥的画竹心得:“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以提示学生在练习时要注意观察,把竹子的形象印在胸中,然后绘于笔端。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讲授,感觉知识容量大,既紧凑又充实。使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很浓。通过欣赏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并通过谈竹。观竹、赏竹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竹之精神,人之品格。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人高兴的是,同学们因为学过郑燮的诗词,对他了解颇多,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非常活跃、积极,这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本课融美术、音乐,文学于一体既丰富了课堂又拓展了知识,同时对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一篇:书籍装帧 高亚明     下一篇:虚心有节——竹 谷文广
河北美术出版社 | 联系我们 | 网站简介
版权所有:美术教学资源网 咨询电话:0311-85915046 冀ICP备12016095号-1 技术支持:网讯科技